郑传寅,男,汉族, 1965年8月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0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晋升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1年破格晋升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1993年7月至1999年2月先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99年5月至2003年7月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主任;2000年增列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1年增列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驻院研究员、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典戏曲文学与东方文化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典悲剧与传统文化研究”。
3.湖北省科技厅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项目:“戏曲文化与湖北地方剧种研究”。
4.湖北省2003-2004年文艺研究招标重点项目:“文艺创作与道德建设”。
5.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工程”)《中国戏曲史》,任第一首席专家。
主要著作
(一)专著、教材、论文集
1.专著:《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重印;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2.专著:《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台湾志一出版社1995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次修订重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专著:《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台湾国家出版社2010年版。
4.教材:《欧洲戏剧文学史》(与黄蓓合著,第一作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教材:《欧洲戏剧史》(与黄蓓合著,第一作者,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教材:《中国戏曲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7.论文集:《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郑传寅卷》,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
(二)部分论文
1.《对“精神文明”的辛辣讽刺》,《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3期;
2.《也谈马雅可夫斯基与贺敬之》,《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6期;
3.《李开先及其曲论》,《上海戏剧》1981年2期;
4.《以梦释戏的心理分析方法臆说》,《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1期;
5.《色彩习俗与戏曲舞台的色彩选择》,《戏剧艺术》1989年1期;
6.《隆礼贵义的伦理精神与古典戏曲的道德化倾向》,《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2期;
7.《论乐舞诗的历史流程和艺术价值》,《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4期;
8.《悲喜沓见 离合环生——古典戏曲美学形态的优长与缺失》,《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6期;
9.《中西戏剧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6期;
10.《宋代文学审美特征形成刍议》,《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2期;
11.《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新探》,《文艺研究》1997年1期;
12.《中国古典悲剧二题》,《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6期;
13.《古典戏曲时空意识论》,《文艺研究》1998年6期;
14.《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1期;
15.《东方智慧——中国古典戏曲结构艺术论》,《戏剧》1999年4期;
16.《把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转化为审美对象》,1999年5月8日《人民日报》;
17.《论元杂剧中的“贪淫破家”悲剧》,《戏剧》2000年4期;
18.《戏曲程式的文化蕴涵与历史命运》,《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9.《论元南戏中的“贪淫破家”悲剧》,《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1期;
20.《〈张千替杀妻〉杂剧斠律》,《文艺研究》2001年2期;
21.《〈村乐堂〉杂剧斠律》,武汉大学《人文论丛》2001年卷(2002年出版);
22.《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戏曲研究》第62辑(2003年6月);
23.《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古典戏曲的影响》,《戏曲艺术》2003年4期;
24.《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1期;
25.《以梦释戏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戏曲研究》第65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6.《古典戏曲大团圆的民俗学解读》,《戏曲艺术》2004年2期;
27.《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戏曲艺术》2004年4期;
28.《戏曲舞台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韩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5期。
29.《西学、国学与20世纪戏曲学》,《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5期;
30.《南戏体例“输入”说质疑》,《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1期;
31.《大学戏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大陆综合大学为例》,《“戏曲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4月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出版;
32.《中国戏曲中的宗教剧及其特点》,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4期;
33.《中国与印度戏剧体例“逼肖”说质疑》,武汉大学《人文论丛》2007年卷;
34.《<牡丹亭>与宗教智慧》,《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5.《新编昆剧<公孙子都>斠律》,《中国昆曲论坛》2008年卷,《戏曲艺术》2009年2期;
36.《地方戏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戏曲研究》第七十九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7.《历史剧四题》,《中华戏曲》第四十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38.《元代宗教剧的蕴涵及游戏品格》,《中国戏曲理论的本体与回归 —— ’09中国戏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4月版;
39.《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论地方戏的特质及其未来之走势》,《湖北大学报》2010年6期;
40.《琐细与平实中也有让人震撼的内容——沈虹光剧作的艺术特色》,《江汉论坛》2011年9期;
41.《“跨文化京剧”的历程与困境》,《东南大学学报》2012年6期。(与曾果果合作完成,第一作者);
42.《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1期。
43.《戏曲起源问题歧见平议》,《戏曲艺术》2014年4期。
44.《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及其分期问题》,《江淮论坛》2015年4期。
45.《论戏曲形态的多样性》,《戏剧艺术》2015年4期。
46.《近年来秦腔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失》,《戏曲研究》第94辑(CSSCI集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8月。
47. 《论近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1期。
48.《梅兰芳的绘画与表演艺术》,《戏曲艺术》2017年3期。
奖助、奖励及荣誉称号等
1.1989年获美国王安汉学研究院颁发的“汉学研究奖助金”。
2.1989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1995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5.1995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首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6.1998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7.1999年获湖北省文联颁发的“文艺理论明星奖”。
8.200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9.2002年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0.2003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1.2005年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类)二等奖。
12.2009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13.2011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十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与黄蓓合作完成,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