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官网

贾磊磊教授来我系讲“影像时代的视觉伦理”

发布时间 : 2018年07月24日 10:29     点击量:

本网讯(通讯员:王阅)2015年11月20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电影电视系主任、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教授来我系做了题为“影像时代的视觉伦理”的精彩学术讲座。

贾老师首先从几个“一画抵千言”的例子说起,列举了新加坡的F22飞机广告片、以孩子的照片作为希望工程形象的标识和《父亲》这幅画的修改这几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当今时代是影像媒介主导的时代,影像时代的社会问题比印刷时代更为普遍、也更为尖锐,因为视觉的力量比文字的力量更为直接、更为广泛、也更为强烈。

接下来,贾老师由媒介的视觉表达引入了对“媒介的视觉伦理”这一新锐而深刻的问题的探讨。从电影《一个和八个》的修改、《华氏9.11》以及《惊天动地》这部电影中真实地震场景的再现,到《南京!南京!》以日本老兵的视点拍摄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再到《一九四二》这部严肃的艺术电影中应该删改而没有删改的若干极致残忍的镜头,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在美学和历史的标准之外,还有着至关重要的伦理标准。贾老师不仅深入浅出地将“视觉表达的禁忌”向我们娓娓道来,而且提出“对于历史灾难,最好的影像方式是用纪录片来表现它,因为纪录片在电影中是最逼近真实的片种;除此之外,在商业化的电影体制中,任何商业的诉求都是不合适的。”

随后,贾老师又具体而微地分析了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精神病患者》中浴室谋杀案的心理悬疑镜头,用二十年拍成的电影《甘地》中的叙事逻辑和修辞策略,以及具体的电影语言如何表达创作者忠实于和平主义信仰的问题,如中国电影《方世玉》中成功使用“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叙事语言,其所展现的伦理表达和内在的叙事逻辑都基于一个创作点——“孝道”,关注人童年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以红衣女孩被杀作为主人公挽救犹太人的核心情节,以及法国生态电影《迁徙的鸟》中保护动物的主题与使用杀害鸟类的方式拍摄的方式之间形成的悖论,进而指出了视觉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接着,贾老师以国产电影《集结号》为例,引用齐泽克的话,“人有两种死亡,一种是生命的消亡,另一种是符号性的死亡”,指出,《集结号》中四十七个人的死亡指向的是人之为人的符号意义的确认,并以法国电影理论家和现象学家让·米特里所说的“人无法坐在影像的椅子上”为喻,来说明“用文字表现的内容并不一定就适合用影像来表现,况且残忍的杀戮难道必须要用残忍的方式来表现才真实吗?”从而引出“在利益驱动的时代,媒介表述内容的道德底线问题”这一极具深刻思想性的问题,并进而解释了影像世界的相对真实性问题:“现在并没有一个能够和可观世界相互对应的真实的影像世界,影像世界的真实只是一种表述方式的真实性,一种叙事立场的真实性,这种真实都是以人的主观取向为前提的。”这一深刻的人道主义反思在新版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得到体现,正如尼采所言,人类“不要在与恶狼作战时把自己变成恶狼”,伦理之维正是当下影像时代亟需我们关注和重视的至关重要的一维。

最后,贾老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讲座在大家激情澎湃的热烈掌声中结束。贾老师的精彩讲座给同学们留下了生动具体的印象,同学们对贾老师具体影像作品的回顾中感到意犹未尽,思绪翻涌,深刻认识到视觉伦理的重要意义,深感受益匪浅。视觉艺术的伦理之维是创作、鉴赏和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理论要素。在当今影像时代,确实应加强对视觉伦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贾磊磊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



上一条:中英湖北音乐节走进我校 珞珈艺术大讲堂开讲

下一条:傅谨教授来我系讲张火丁现象与当代戏曲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