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王二研 黄闻茜)2015年4月14日,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先生应我系邀请,专程来武汉大学做学术报告。上午,他给艺术学系全体师生做了题为“易卜生与世界主义”的精彩演讲;下午,他在武汉大学樱顶老图书馆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的专题讲座。上午的讲座由我系二级教授、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郑传寅先生主持,下午的讲座由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组部直管专家刘丹丽主任主持。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为王宁院士颁发了珞珈讲坛纪念证书。
上午,王宁院士首先概述了作为跨学科批评话语的“世界主义”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历程,并从十个方面对世界主义的表现形式做了界定:(1)作为一种超越民族主义形式的世界主义;(2)作为一种追求道德正义的世界主义;(3)作为一种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4)作为一种以四海为家、甚至处于流散状态的世界主义;(5)作为一种消解中心意识、主张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6)作为一种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7)作为一种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世界主义;(8)作为一种实现全球治理的世界主义;(9)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的世界主义;(10)作为一种可据以评价文学和文化产品的批评视角。
继而,王宁院士从三个层面阐释了易卜生与世界主义的关系:(1)易卜生的世界主义观念以及他的流散经历;(2)易卜生剧作的世界主义题材以及他作品所表现的全球性意义;(3)易卜生的全球关怀以及他本人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王宁以易卜生代表作《培尔·金特》为例,从世界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与鲁迅的《阿Q正传》做了令人信服的比较研究,探析出《培尔·金特》的世界主义主题及其与民族主义的张力。王宁院士认为,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不是绝对矛盾的,理想的世界主义者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同时也热爱整个世界,这样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根的”世界主义者。
最后,王宁院士以易卜生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为例,论述了易卜生的全球性影响。王宁院士把易卜生《人民公敌》《建筑大师》在中国的改编和影响纳入世界主义的视野下,指出中国改编易卜生作
讲座后,郑传寅教授对王宁院士的演讲做了总结,勉励在场学生学习王宁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努力追踪学术前沿。随后,现场观众与王宁院士展开热烈的交流,本系和外语学院的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就易卜生与莎士比亚的全球化差异、作家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张力等问题向王宁院士请教,王宁院士一一作答,其敏捷的思维、深刻的见解以及对学界前沿动态的洞悉引得阵阵掌声。
下午,王宁院士的演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作用以及全球人文及中国学者的贡献。王宁院士指出,以艺术为首的人文学科(Arts)在全球人文(Global Humanities)中至关重要,它关涉到在国际人文学术交流中,西方主流学者对中国的关注与重新发现,关涉到中国学者如何将本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在国际学界掌控一定的话语权。他尤为强调,我们不能以理工科的思维来看艺术人文领域的科研,不能仅以论文成果的引用率为单一指标考核学者;很多艺术家与学者由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并不为其时代所承认,反而在逝世百年后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大师”。这体现出艺术人文领域的特性,它也许不能给人们带来切实的物质实惠,但它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其持续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能影响包括物质生产与生活、科学实验、工程建设等在内的诸多人类活动。全球人文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和历史过程,它更指向未来的文化转向。在批评、叙述、文化建构、理论话语等方面,世界语言体系都具有普世意义。身处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如何应对人文精神危机、重拾信仰、审思自我的伦理道德,正是唯有通过深刻而丰富的艺术(而不是其他)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这次讲座引发了包括工科、医科等专业的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王宁教授的深入简出的回答使同学们获益匪浅,满载而归。从中,我们既体悟到人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又对人生乃至宇宙万物颇有所思。最后,在我系刘丹丽主任的总结陈词中,同学们深感艺术之博大精深。所谓造“艺”无穷,艺无止境。此次精彩的讲座及交流互动使同学们享受了一次阳光灿烂的学术之旅,播撒下了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种子。时光是如此短暂,大家甚感“艺”犹未尽,回“艺”无穷。在今日盎然的春意里,艺术的种子已渐渐发荣滋长,愿来日,它能经受风霜雨雪的考验,畅茂荣达而更加生色。